是怎麼一回事,我們平時吃的食品,真的就隱藏如此多的陷阱嗎?
今天早上弄了蒸的吐司,夾了果醬和起司,和媽媽一起吃著早餐。
媽媽儼然變成"電視老人",一直說著電視上的博士怎麼說怎麼說,
什麼國內食品的外包裝,中文標示都不清楚,
但是在英文裡一定都寫著添加反式脂肪,而中文標示都寫0。
學科學的我,當然不認為會有這種事,
反式脂肪是一定要標,
只是有一定的忽略量,不可以不標示,這是衛生署規定,不是嗎?
倒是有一些英文會敘述清楚的部分,中文標示不一定會寫,
尤其是過敏原的部分,像是含有花生、杏仁、椰子、....
基於實事求是的理科精神,當然要查清楚,
當下拿起桌上的餅乾、零食一一查看,
這下,嚇很大!!
XX派含反式脂肪,
OO夾心酥含反式脂肪,
XX杏仁果、腰果用棕梠油,
OO巧克力夾心三明治的植物油(英文標示含coconut、palm),
是怎樣,怎麼我們的食品添加這麼多奇奇怪怪的東西,
還有代糖、人工甘味劑、
一堆OO酸、XX酸,有寫,
但學理工的我也不見得懂的化學名稱。(查完還是不懂)
飲料中還有什麼鹿角菜膠、...(是鹿角(葷)、鹿角菜(素),鹿角+菜膠?到底是蝦米碗糕???真該踹共!!)
食品一定要這麼恐怖嗎?
最最最令人不解的,其實也是最大的隱憂,也是這次塑化劑的主角,
那就是添加的"香料",就兩個字交代,這不等於沒交代嗎?
我看,還是別再吃"食品",改吃當季盛產的"食物"較實在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